1方法的分类与选择
1.1方法的分类
标准方法:国际、地区、、地方、行业标准(包括强制推荐标准)、程序、规范等,包括抽样方法。
非标准方法:知名技术组织或相关科学书刊发布方法;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方法;实验室制定的方法。
1.2方法的选择
实验室应采用满足客户需求并适用于测试的方法,包括抽样方法:优先发布国际、和行业标准,确保标准的有效版本;无适用标准方法的,按以下顺序选择确认的非标准方法:知名技术组织或相关科学书籍、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方法、实验室制定的方法。
2方法的确认
2.1概念
确认是通过验证和提供客观证据来确认特定预期用途的特殊要求。
2.2确认范围
实验室在使用前确认非标准方法、实验室制定方法、超出预期范围、扩展和修改的标准方法。确认应尽可能全面,以满足预定用途或应用领域的需要。确认对象还可以包括抽样、处理和运输程序确认。
2.确认步骤和内容
实验室应详细说明相关要求,即满足预期用途的具体要求(包括客户要求);确定方法的特性;检查和评估该方法是否符合要求;声明的有效性。确认测试方法获得的值的范围和准确性必须与客户的需求密切相关,包括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、检测限制、方法的选择性、线性、重复性限制和/或复制性限制、抵抗外部影响的稳定性和/或样品(或测试对象)基体干扰的交互灵敏度。如果没有信息,这些值可以简化。
确认过程和结果应详细记录,内容可包括结果、使用的确认程序和适合预期用途的声明,所有信息应归档保管。
2.4确认技术
实验室可采用以下方法或几种方法组合。
(1)使用标准材料(参考材料)进行校准。
(2)与其他标准方法的结果进行多次比较。
(3)实验室间的比较实验。
(4)系统评价影响结果的因素。
(5)根据对方法理论原理和实践经验的科学分析,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。
2.5确认后的使用
引入检测校准前应确认确认方法。
3方法的证实
3.1适用性
在方法引入测试/校准之前,实验室应确认现有能力,并重新确认方法更新,以确保方法的预期用途。
3.2目的
确保实验室技术能力符合项目要求和方法标准规定的条件。
3.3范围
新方法标准引入校准/检测前的能力确认和方法变更后的再确认。
3.4程序
方法确认可按新项目评审制定程序,内容如下:
(1)立项准备
根据发展规划和客户需求,结合行业发展现状,实验室确定了新项目。根据需求获取方法和标准,如无标准方法,应采用非标准方法或自制方法,确认后方可使用。
(2)立项
实验室编制可行性报告,提出所需资源,申请项目审批,包括:项目审批原因、投资预算、项目组成员、完成时间、方法标准名称和代码、人员要求、现有设备能力、技术特点和可追溯性要求、设施和环境条件要求等。项目审批后,成立项目组,确定负责人。
(3)项目准备
(a)项目组成员学习掌握方法和设备操作规程,必要时编制操作文件的实施细则,提出设备和标的采购和可追溯性、环境条件配置、人员培训要求、原始记录表格和证书报告格式,经批准后实施。
(b)采购部门采购设备、标识、可追溯性、设施配置及环境条件、联系人员培训取证、组织设备安装验收等。
(4)操作试验
一切准备就绪后,项目组开始运行试验,按照方法和标准的规定和认可要求检测样品(是标准样品),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。必要时参加比较或能力验证,取得满意结果。
(5)项目评审
运行试验结果满意,项目组汇总实验数据,形成报告证书,编制项目总结报告,提交评审。评审组根据运行情况,对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、溯、比较结果、原始记录、证书报告等进行综合评价,并给出是否通过的结论。
(6)认可
实验室制作,提交认可材料,迎接并通过考核。
(7)方法变更
方法标准的内容发生变化,应重新确认,程序可适当简化。